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
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基层高效能治理看政法】鲁山县磙子营乡:“组团式”服务推开群众幸福门

来源:河南长安网 [2025/03/21]

2025-03-20

来源: 河南长安网    

开栏的话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展现我省政法系统在基层高效能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和举措成效,3月4日起,中原盾推出“基层高效能治理看政法”专栏,以融媒报道的方式,探访一线,聚焦创新,讲好各级政法机关围绕服务“四高四争先”,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效能治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法治河南的故事。

鲁山县磙子营乡

“组团式”服务推开群众幸福门

阳光照着春日的乡村小路,三三两两的村民正享受着午后的暖阳——这条路是鲁山县磙子营乡马头赵村的主路,也是一个十字路口。

在这个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几间办公房屋的上面,蓝底白字写着“磙子营乡孙街管理区社会工作站”。

“党群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公安警务服务中心”,牌子上写着工作站的主要业务。工作站的成立,让寂静的村庄有了别样的烟火气,让群众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

当前,这样的工作站已在磙子营乡打造了孙街和洼陈两个,有效辐射12个村,惠及群众16000余人。

乡干部下沉,村干部、民警、律师和群众社工等相继进入基层末梢,协助乡政府、村委会洞察民情,畅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一幅“组团式”服务的乡村治理画卷就此展开。

创新社工站 释放新动能

矛盾纠纷多、治安问题突出……这是两年前,磙子营乡面临的问题。

作为分包该乡的干部,鲁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向阳也感觉到了面临的挑战。

该如何治?

磙子营乡辖区共48个行政村,南北纵横30余公里,从很早开始,该乡就设置了8个片区党总支,片区党总支书记由乡干部兼任,统筹整个片区工作。

因为片区党总支书记都在乡政府办公,片区有事时不能及时赶到,群众找不到党总支书记,心里就急躁了,不但问题没解决,还可能会增加新问题。

“能否设立集中办公地点,整合各村资源,让乡干部真正沉到基层?”马向阳和磙子营乡党委书记孙朝辉经过连续调研,提出了在行政村和乡政府之间设立管理区社会工作站的想法。

建在哪里?啥职能?如何建?

“质量是社会工作站的生命,服务是社会工作站的特色。”磙子营乡管理区社会工作站建设伊始就有了清晰的定位。

马向阳和孙朝辉通过召开研讨会和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方式,最终确定了工作站的建设方案:

——工作站建在每个片区的中间村子;最远的片区村子距离工作站不能超过3公里;为方便群众识别,工作站名字沿用原片区党总支名称;工作站站长由片区党总支书记专职担任,向上联系乡党委,向下联系村党支部,形成三级网格架构。

——整合党群服务、公安警务、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资源,加强对各村工作的监督指导,组织推动服务群众办事、基层平安创建等工作措施落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夯实乡村平安根基。

——实行常驻与轮岗相结合值班制度,构建起“科级干部牵头、党总支书记常驻、民警辅警轮岗、调解员和律师支撑”的协同团队,打造“一核多元”治理队伍,确保服务不间断,工作高效推进,让基层治理效能充分释放。

“基层前哨”站 及时解纠纷

高庄村村民李留成每次从乡里回家,都会经过渠庄村。去年4月,李留成发现渠庄村的路边多了几间房子,上面挂着“磙子营乡洼陈管理区社会工作站”的牌子。

李留成停下电动自行车,看到门口的牌子上清清楚楚写着管理区书记、附近各村干部、民警、律师、调解员的电话号码,还有每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重点……李留成明白了,“这个地方就是为群众服务的”。

周四的工作重点是法律咨询,李留成来到工作站,咨询自己宅基地纠纷问题。“调解员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了。”李留成说。

原来,李留成咨询结束后,接待律师将他的问题记录了下来,又转交给了调解员主动调解。

“调解那天,乡干部、民警、律师、土地管理部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都在。”李留成说,“我哪里不明白,他们轮流给我解释,最后矛盾顺利解决。”

韩东村驻村第一书记胡长毅介绍:“工作站就像基层治理的‘前哨’,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发挥沟通桥梁作用,协助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工作站建立“333”工作机制,即“网格员、调解员、一村一警”三员联合排查机制;村级“说理室”、党总支“说理堂”、乡党委“说理庭”三级联动化解机制;党群服务站、公安警务站、法律服务站三站服务融合机制。社会工作站自正式运行以来,已通过“333”工作机制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15起。

“乡干部下沉到基层,指导工作站人员摸排矛盾纠纷,通过‘穿针引线’,给那些‘孔洞’做好预防性、治疗性的‘缝缝补补’,提升基层矛盾化解率。”孙朝辉说。

帮到关键处 扶到心坎上

三官庙村年近八十的李振华逢人就说:“俺外甥女在乡政府工作,对俺可亲了……”李振华所说的“外甥女”,其实是磙子营乡纪委书记于斐斐。说起两个人的相识,还有一段故事。

由于年龄大了,李振华一年能拨打110报警电话30多次,很多时候,民警调查后发现没什么事。

听工作站民警反映此事后,于斐斐来到老人家里,弄清楚了老人拨打110报警电话只是为了找人陪她说说话。

从此以后,于斐斐就成了李振华家里的常客。需要缴纳社保,于斐斐立即跑到老人家里帮忙;需要进行社保认证,老人就给于斐斐打电话;窗玻璃烂了,于斐斐就自己出钱帮老人换上。

交往中,于斐斐对老人以“姨”相称,老人也认下了于斐斐这个外甥女,地里有了红薯、花生等土特产,老人总想送到工作站。

为服务好群众,工作站推行“站点+跑腿”服务模式,孙街、洼陈两个社会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已组织民政、退役军人、社保等部门集中办公8场次,累计帮办代办服务820余人次,惠及群众超3000人,高频事项“就近办”覆盖率达100%。

从“群众找服务”逐渐转到“服务找群众”,社会工作站真正给群众带去了人性化的暖心、贴心和放心服务。

走进社会工作站,仿佛进入了一个为群众贴心服务的温馨港湾:党群服务站犹如一位温暖的使者,时刻准备着为群众排忧解难;法律服务站如同一位公正的守护者,致力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让法律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公安警务站则宛如一位威严的守护者,诠释着警察的职责与担当,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社会工作站的设立,让磙子营乡探索出了“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服务下沉、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一创新模式,使基层治理从“一家独唱”变为“众人合唱”,形成了民生保障“众智众筹、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这一实践不仅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更为基层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